文字:千万不要这样逗孩子
05月
文/徐仁俊
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,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,但逗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,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一点,有的家长可能暂时未意识到。那么,逗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在遭遇这样的尴尬事的时候家长如何应对呢?
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,那种“逗”实际是一种戏弄。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,或者惊慌、害怕甚至哭泣,大人们便笑了。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,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,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,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,他们会当真,成人的“逗”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、惊恐、不安、被欺骗、不被尊重,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。
一次在餐馆吃饭,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,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。
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(大约30多岁)笑着对孩子说:儿子,叫哥哥!
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:不能叫哥哥,叫伯伯!
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:叫哥哥!
在这一声声“叫哥哥”、“叫伯伯”中,孩子茫然不知所措。
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:叫声伯伯,这个红包便给你。
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“伯伯”还是“哥哥”,犹疑着不吭声,也不伸手接红包。
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:不叫伯伯啊,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。
孩子不吭声。
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:这孩子胆子可真小,一直不说话,哈哈。
我在旁边看着,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。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,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“伯伯”还是“哥哥”,由于怕叫错,索性他不开口叫人,却被贴上了“胆小”的标签!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,胆子不够大,这是多么糟糕的事!
男士们喝酒去了。过了一会,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。
她走到男孩身边,蹲下来问道:xx,你是男孩还是女孩?我猜你是女孩。
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,沉默。孩子明明是男孩,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,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,所以他不回答。
女士继续逗,你不说啊,那你就是女孩啦!
孩子有点着急,趴到妈妈腿上,仍然不说话。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,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,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;着急的是,他不知道如何辩解。对于孩子而言,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,孩子要反抗陌生的“巨人”需要一定的勇气,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,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、拒绝和辩解,他们只能默默忍受“巨人”对他们的捉弄,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。
这时,孩子的爸爸笑着说,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。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,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。
女士并没放过孩子,对孩子说,来,阿姨抱抱你,行不行?
孩子缩到妈妈怀里,不说话。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,怎么可能让她抱呢?
女士笑着说,你不说话啊,那我就强行抱你啦!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。
孩子终于“哇”的一声,吓哭了,一桌子大人全笑了……
以这个案例为例,我用图表的形式来分析“逗”孩子的实质、孩子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后果:
逗孩子的话 | 实质 | 孩子的感受 | 可能造成的后果 |
儿子,叫哥哥 | 欺骗、愚弄 | 疑惑 | 不信任别人 |
叫声伯伯,这个红包便给你。 | 引诱 | 犹豫 | 有的孩子可能不叫;有的孩子则可能违心的叫(分裂) |
这孩子胆子可真小 | 评判 | 受挫 | 低自我价值感 |
你是男孩还是女孩?我猜是女孩 | 愚弄 | 不被尊重 |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|
你不说话啊,那我就强行抱你啦 | 吓唬 | 害怕 | 不敢跟别人交往 |
我难受的不是别人怎样逗孩子,周周从小到大遇到过多次这样的经历,我难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,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。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,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。
孩子得到了什么呢?他被大人们欺骗、引诱、愚弄和吓唬,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、受挫、不被尊重和害怕,这让他感到不安,自尊心、自信心受到伤害,不敢相信别人,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。
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,是对孩子的不尊重。不同方式的“逗”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,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,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,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、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。不管是什么形式的“逗”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。
因为亲戚不当的“逗”,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。
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,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,她突然问道:姑姑,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?
我说:你妈妈当然爱你啊。
晓晓满脸担忧的说: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,只爱弟弟。
我问晓晓,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。晓晓说,是家里来了“100个人”的那一天。
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,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,一位姨妈对她说,晓晓,你妈妈有了你弟弟,今后只爱你弟弟,不爱你了。
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。一句“你妈妈只爱弟弟,不爱你了”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。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,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,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。难怪这几个月里,晓晓经常打弟弟,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。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,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。
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,我心痛极了,我捧着她的小脸,看着她的眼睛,一字一句的说:晓晓,姑姑郑重的告诉你,姨妈是逗你的,这种逗是一种欺骗,是不对的。我敢保证: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。
晓晓半信半疑的说:姑姑,你说的是真的吗?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?
我说: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,让妈妈亲口告诉你。
后来,我们做了一些努力,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。
经常有家长咨询我,当别人逗得孩子哭、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,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,但常常碍于面子,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,不阻止、不拒绝,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。
下面这位妈妈就为这个问题而困惑:
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,最近两个月,特别喜欢打人。我观察了一下,大概是这样:
去亲戚家,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。亲戚们围过来看,还有带小孩的。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,他不愿意,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。然后,亲戚们逗他,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,他不肯,说:不行!我说,弟弟喜欢你,所以想和你一起玩。他说,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。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,没有拿你的玩具,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。他就说: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!
这时,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。他生气的打人家。
我说: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?
你就说:请不要拿我的玩具。
他说:我说了的,人家还是要拿。拿了我就要打。
这时有亲戚说,你这么小气,我们不和你玩了!
他说:我自己玩!
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,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。
换成是我,我也很烦。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。我告诉他不要打人,有话好好说,他说,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。
他还跟我说:“我又不是奶娃子,我都是哥哥了,他们还要逗我,讨厌的很!
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,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,孩子也说出来了——不喜欢别人逗他。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、不尊重他的,这让他反感。
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,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,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。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“打”。可能是碍于面子,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,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,于是更加愤怒,和妈妈杠上了。很多时候,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,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、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,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。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“逗”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。
那么,家长在孩子被“逗”的时候该怎么做呢?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,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,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。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,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,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,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,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。
以这个案例为例,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:
xx,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?
孩子听到这句话,便知道爸爸(妈妈)理解他,愤怒、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。接着,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:
大家其实是喜欢你,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?
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,你能接受的对吗?
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,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;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,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,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。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,不能有指责的口气,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,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,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。
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,继续逗孩子,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“不”:
各位,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,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,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,谢谢。
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,先照顾孩子的情绪,事后再跟亲友沟通。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,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,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宁可得罪亲友,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,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“逗”。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,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。周周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“逗”,小的时候我替她说出她被逗时的不舒服、不安等感受,会表达后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,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。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,我还和她进行演练。
我扮演逗她的大人,她扮演被逗的小孩,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:
我:叫我阿姨,我给你吃糖。
周周:我不吃你的糖。
我:真的不吃吗?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!
周周:给她吧,我不稀罕。
我:踢你爸爸一脚,我带你去游乐场玩。
周周:踢人是不好的行为,我不会踢的。
我: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?
周周: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。
晓晓那个案例,我也用演练的方式帮她消除阴影。起初,晓晓对姨妈说的“妈妈只爱弟弟,不爱你了”深信不疑,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当时的场景,我扮演晓晓,家人扮演姨妈:
家人:晓晓,你妈妈有了弟弟,今后只爱你弟弟,不爱你了!
我:你骗人,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。
家人:是真的,你妈妈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顾你弟弟,没时间照顾你了。这不是说明她不爱你了吗?(大多数老大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担心妈妈不爱她了,在此我设计了这句话,打消孩子的疑虑)
我:那是因为弟弟太小,不会照顾自己。
家人:你妈妈亲口跟我说,她不爱你了。
我(大声):请不要逗我,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。
我们演示的时候,晓晓看得非常认真,眼里有泪光闪烁。接下来,我邀请晓晓一起演练,我扮演姨妈,她扮演她自己。在演练过程中,她居然咯咯的笑了,反复要玩“这个游戏”,我知道她已经相信姨妈是骗她的,并觉得这种“逗”很可笑,她对这个事释怀了。
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,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,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,家长处理得当,坏事也能变成好事。
这个过程中,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,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,勇敢地拒绝别人“逗”他,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,这就是好事。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“逗”孩子的问题,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,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,学习如何为人处世,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?
- 属于分类:随笔
- 本文标签:
- 文章来源:11人足球网_真诚推荐下载~
- 文章编辑:11人足球网_真诚推荐下载~
- 流行热度:人围观
- 发布日期:2014年05月20日
- 上一篇:文字:如果她爸妈不同意,我该怎么办?
- 下一篇:为什么亲人离去会让我们难过?